常州市武进区寨桥小学
2022年素质教育督导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寨桥小学 >专题列表 > 2022年素质教育督导 > A4队伍建设 > B9老师发展

C17.2寨桥小学名师工作室材料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朱全良  发布时间:2022-05-09  浏览次数:

武进区寨桥小学学校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申报表

 

武进区寨桥小学

名教师工作室方案

 

 

 

 

 

 

 

 

工作室领衔人       蒋婉叶               

工作室全称        悦心名师工作室          

研究项目名称《悦心行动,解锁儿童幸福成长的密码》

研究项目类别     品格能力提升工程项目                     

  

一、工作室的定位及目标

一、工作室的定位

本着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的工作室目标,基于本人已有的工作经历和取得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绩,确定本工作室的定位是“心理建设爱好者自己的工作室”,为乐意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爱好心理建设的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工作室将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建设的教育教学变革,以“课程开发”作为突破口,对这些教师的心育学科知识、心育学科教学能力、心育课程理解力、心育课程实施能力及辅导能力进行系统培训,促进工作室成员的专业发展和教师团队素养的提高,从而“打造智慧团队、变革常态课堂、推进学科育人”,提升小学心理建设队伍的品质,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更好的心育教育。

二、 工作室目标

本工作室将围绕品格能力提升工程项目《 悦心行动,解锁儿童幸福成长的密码》,旨在根据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人际关系健康状况及心育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按三个水平段以不同的侧重点开发心育课程:

水平一:重点开发基于学校评测结果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课程,发展这些需要特殊关注的学生团辅,培养学生对心理建设的兴趣。

水平二:重点开发合作学习方式下的主题课程,让学生理解心理建设不仅有个体的,还包括团体的,学会积极乐观融入社会是重要的健康指标。在不同年龄的团辅学习中,学生参与各种合作体验,学会打开心扉,分享快乐,提高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水平三:重点开发不同心理需要的主题课程,更有针对性地发展完善学生的自我评价、各种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学生敢于挑战、直面困难、自强进取的精神。“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学会内观、完善心智成长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特性,从玻璃心变成金钢钻,不断提升学生面对外界压力、挫折等能力,激励他们的内心更加强大,处事更加智慧灵活。高年级的学生要逐步建立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意识,在团辅中培养情绪管理、自律坚持等良好心理素养,做内心更强大、外在更优秀的自己。

 

 

 


二、学员培养

(一)对拟招聘的工作室成员的要求和期望

本工作室将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面向本校全体老师招聘5名及5名以上心理建设爱好的教师,教龄58年,本科及以上学历,涵盖小学各水平段。拟招聘的成员热爱教师岗位,有上进心和责任心,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具备较强情绪管理与良好沟通等管理能力,能完全胜任学校的心育教学工作。校“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先考虑。具体要求为:

1.具有成为名师的欲望。拟招聘的成员应不满足于现状,有较强烈的进取心,要具有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愿望,不甘于平庸,努力让自己在学校成为教学骨干,在周边地区有一定知名度。为此,拟招聘的成员要具有刻苦耐劳,锐意进取的精神,在工作室中“肯吃苦、会学习、善合作、能创新、高素质”,注重提升教育理念,逐渐从“匠人”向“专家”转变。

2.具有满腔的工作热情。教育事业是一项艰苦卓绝的长期工作,拟招聘的成员要能长期保持对工作的满腔热情,有强烈的事业心。面对困难和挫折要保持一份平常心,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积极克服;能主动拒绝外界诱惑,耐住寂寞静下心来钻研业务。对工作室安排的工作和任务能不折不扣地按时完成,善于与同伴互动交流,分享智慧。

3.具有谦虚好学的品行。“三人行必有我师”,拟招聘的成员要虚心好学,能主动学习其他成员身上的闪光点,同时,能谦虚接受其他成员的建议和意见,能辩证地看待赞扬与建议。在工作室的研讨活动中能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要注意表达方式,做到互相尊重、平等交流、优势互补。

4.具有自我反思能力。反思是研究的开始”,反思是发现问题的基础,在从普通教师向优秀教师进发的过程中,反思是必不可少的。拟招聘的成员一是要具备反思能力,反思课堂教学,使常态课堂有研究味;反思学校心育工作,使日常工作有品位;反思教研活动,使教科研成为工作的一部分。通过反思、总结、研究,使工作室成员的教育教学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二)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目标

本工作室是为培养“优秀教师”为主要目的,面向的培养对象也是本校在教学和教科研方面有一定基础的老师,在工作室的平台上这些教学精英组成一个研究型团队,更好地吸收最新的信息,接受更系统的辅导培训,在更高的起点上促进专业发展。

1.师德发展目标:师德优秀是成为优秀教师和获得快速专业发展的前提,工作室将秉持内外兼修的原则,注重专业发展,但是首先要锤炼成员的师德修养,帮助成员正确把握“教育就是服务,教育就要自觉,教育就得奉献”的实质内涵,为人正派、正气,在学校做领导信任的好帮手、同事尊敬的好助手,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能积极参加学校党、团、工会等各种活动,并起到正确舆论导向作用,成为学校体育工作与教学管理领域德才兼备的好教师,努力成为校级以上先进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或年度考核优秀;在工作室做同伴的真诚合作者、智慧的贡献者,正确面对得失,能认真主动完成工作室的各项任务,为工作室的荣誉而努力工作。

2.专业发展目标:成员取得较快的专业发展是本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本工作室将根据成员的基础情况,制定专业发展各方面的专业发展目标:

(1)理论学习目标:要求成员每学期至少读一本心理学名著、一种心理流派的杂志、一类心育专题型案例等理论书刊。同时完成一篇读书心得,在工作室活动中交流汇报。

(2)课堂教学目标:根据工作室成员分工安排,每学期上好一节研究课,并积极反思总结,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3)论文撰写目标:认真学习论文写作方法,不断总结积累心育经验,参加各级论文评比,争取获奖。

(4)项目研究目标:各成员要认真学习学校品格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明确项目研究的内容,按照分工积极参与项目研究

(5)基本功发展目标:注重教学基本功的保持与完善,对照省心理专兼职教师技能大赛的要求,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缺憾,平时注重练习,在团辅技能、个案支持等各方面有长足进步。主动参加各级别的基本功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6)网络交流目标:申请加入常州市心育教师学习型团队QQ群和心理健康教育QQ群等学习型团队网络交流组织,积极参与话题的讨论,发表有质量的观点;建立自己的网站或空间,及时更新上传读书心得、反思材料、经典案例等,用开放的心态与他人交流沟通,获得最新的教学信息。

(三)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本工作室将本着“抬头看天、低头赶路”的行走方式,即视野要开阔,紧盯学科发展的最前沿信息,借鉴其他研究团队的先进经验,不断更新自身观念,同时脚踏实地,把课堂作为专业发展的起点,着重针对修改后的《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实施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能力,做“会看、会写、会说、会做、会教”的“五会教师”。

1.更新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工作室将通过专题学习讨论、师德模范介绍、主题讲演、集体心理疏导等途径,帮助成员更新价值观,调整心态看待教师这份职业,戒骄戒躁,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看淡成败得失与困境,看淡名利地位与物质享受,怀着努力进取的心投入工作,争取业务精良,品行卓越,成为师德优秀的好教师。

2.磨练基本功,促进技能养成:通过名教师课程观摩示范,学习心理建设的各种团辅授课能力与个案支持能力。针对性地演练不同心理需求的学生求助过程,学习初步的接诊辩诊能力,初步形成区分心理健康的不同类型并学会批量式处理的方式方法。养成积极倾听、精准区分、科学引领等基本技能。

3.诊断研究课,提高教学能力:本工作室将采用“同题异构”“专题研修”“特色课堂”等形式,以成员间“团队会诊”的方式对研究课进行听课评课;在评课时采用“辩课”的方式,让上课者与听课者之间、评课者之间进行学术辩论,让全体成员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易犯错误、教学过程、教法学法、教态语言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诊断与辨析,引领本工作室成员自觉变革常态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成员的教学能力。在成员的辐射影响下,所带的班主任、教师同伴也将逐渐提升心理健康支持能力。

    4.用心做项目,发展学术水平:本工作室将围绕项目悦心行动,解锁儿童幸福成长的密码》,根据不同水平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常态课堂涉及的正向认知、情绪事件处理、有效沟通等常见问题,建构“悦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师的学科知识、学科教学能力、课程理解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创新能力等进行系统关注和培养,促进工作室成员教学素养的整体提升。

5.扩大交流圈,加强横向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于本人能力有限,理论素养和学科能力还很一般,组织工作没有经验,而常州市教育局的赵世俊老师、武进区良师工作室的张良老师等真正专家,他们所领衔的工作室及其他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因此,本工作室将“走出去、请进来”,多向前辈们学习“取经,并聘请他们作为本工作室的学术顾问,赢得他们的指导帮助。另外,常州市有很多像纽维萍这样优秀的心理教师,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也是本工作室学习的对象,本工作室将加强与优秀教师的联系,获得他们的帮助。工作室成员还将积极加入各学习型团队QQ群和中国最前沿的绘画心理分析QQ群等网络平台,充分吸收各方面的前沿信息,扩大工作室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内涵。本工作室将为成员搭建好领衔人与成员、成员与成员、成员与其他教师、成员与专家们之间的交流平台,让不同类型的成员,从多种角度、不同途径参加一些由名校名优教师组织的活动、各级基本功比赛等,去吸取优质的教学经验,使成员从中得到启发、借鉴、移植和创造。

 

 

 

 

三、所申报专题项目研究

  (一)建设目标:本项目旨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活动的体验与实践等“悦心”行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能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解决困难的决心,能以积极、阳光、愉悦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向未来,为将来能拥有幸福的生活、成功的人生而奠基,同时提升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使其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亮点工程。

  具体目标如下:

  1.通过本项目的建设,结合本校的生活教育思想主张,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基于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等实际情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体系;着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构建多元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以此把心理健康教育打造成为我校的一个德育特色。

  2.通过本项目的建设,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通过心理知识的学习、心理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体验与实践,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我与他人的一条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学会自我调控,与他人和谐相处,具备冷静、坚强的意志品质。

  3.通过本项目的建设,促进本校教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增强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结合“双减双促”要求,转变育人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学生的行为与心理,妥善处理班级管理中的矛盾,和谐师生关系,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护航。

  4.将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和文化建设体系,通过本项目建设,彰显学校“行动”德育特色,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在行动中丰富学校行知文化内涵,彰显行知文化特色,进而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二)建设内容:学校将通过师资队伍的建设、校园文化的打造、课程群的构建、活动的推进和优化评价机制等方面来落实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建设师资队伍,确保悦心行动的扎实开展。

  随着双减双促政策的出台,心理健康教育也再次被重视起来。如何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落实落地,师资的培养是最主要的。其次,教师个人的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身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的质量,其人格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也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1)成立校级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

  名师作为一种公共社会资源,因为稀缺更显宝贵。学校将充分发挥本校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优势,成立蒋婉叶“悦心”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通过沙龙、讲座、示范课等举措带动一批教师在接受心灵滋养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同时通过工作室的辐射作用,带动其他更多的教师加入到心育的队伍中来,达到“爆破”式发展效果。

  (2)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渠道。

  学校一是将丰富校本培训的内容,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模式,支持教师参加心理知识及沟通技巧、心理干预技能等的培训;二是推荐工作认真、踏实,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兴趣的教师,参与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考证。

  2.推进文化建设,打造沉浸式的体验学习模式。

  (1)打造空间环境,传达积极情绪。

  环境对每个人的成长都很重要。良好的校园环境、适宜的教室氛围、理想温馨的环境布置,都能够使学生在一个愉悦的情境下学习与生活,整洁优雅的物态文化,还能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学校一是将继续优化现有的“红领巾广场”“行知路”“耕陌园”“稼穑园”及“耕读廊”“礼仪廊”“求学廊”和“风采廊”文化,弘扬学校精神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引导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文明有礼、好学上进、崇尚劳动等,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是倡导各个班级围绕学校行知文化,基于班级情况,制定班级公约,美化班级环境、组织班队活动等,打造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学风,使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不断健康身心,完善人格。

  三是将基于学科特点及色彩对人的心理暗示作用,从室内软装、灯光照明及硬件设施的色彩搭配、造型等方面进一步美化学校的音乐、美术、书法、数棋、剪纸、科学等专用教室,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其能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

  (2)构建课堂文化,激发生命活力。

  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

  学校将持续推进“行知课堂”的教学研究,进一步转变育人理念,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将过去的“重知识传授”的教学目标转变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营造宽松、愉悦的师生情感氛围、多元的学习方式、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励性地评价、多样化的作业设计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大胆交流,踊跃发言,张扬个性,在师生情感的交流与交融中,完成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3)丰富文化活动,滋养学生心灵。

  好奇、好动、模仿性强是小学生的认知、心理、行为特点。学校理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结合其行为特点,创设形式多样的教育情境或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实现无痕育人。

  学校一是将持续开展好“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活动。“四节”活动,主题突出,形式多元,深受学生喜爱。本学期开始,学校将结合生命教育月,开设“心理节”。我们希望通过“五节”活动的开展,学生能感受到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学科素养、心理素质、生活情趣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

  二是持续开展好两大项目、六大基地德育主题活动。两大项目指“小雷锋”爱心志愿服务和“小农夫”传承农耕文化。六大基地指“爱国”“劳动”“科技”“非遗传承”“健康”和“感恩”教育基地。通过挖掘丰富而深沉的精神文化,打造沉浸式的德育教育模式,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优化及道德行为的不断规范,真正实现活动育人,实践育人。

  3.建构悦心课程,筑牢生命成长的防火墙。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将建构“悦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常态化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及心育活动,培育良好的心理品质。

  (1)国家课程落实素养。

  课堂是学生学习,获得成长的主阵地。我们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实施集体备课,落实好每两周一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其次,尽量配备足够的音、体、美等专职教师,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艺术课,落实好大课间活动,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提升审美素质,陶冶情操,较好地掌握2项健身锻炼的体育技能和1项艺术技能,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其次,要挖掘现有学科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实践中去,抓住每一个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素质提到提高和锻炼。

  (2)校本课程活跃身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社团是学生心灵的港湾。学校将根据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丰富社团活动内容。目前学校共开设了四十多个学生社团,其中有必修类课程的学习,也有选修类课程的学习,有学科素养课程、有艺术及劳动技能的课程等。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给学生释放学习压力、提升交往能力、体验成功与快乐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平台。

  (3)融合课程涵养品德。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虽然在理论基础、具体目标、学生观、方法原则及实施途径等方面存在区别,但他们共同服务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如果将两者结合,必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学校将秉承知行合一的校训,在生活教育主张的关照下,结合五育并举,努力探索以“传承历史、知书达礼、实践体验、勤俭节约、与人为善、珍爱生命和热爱科学为主题的七彩德育课程群,以促进学生品格提升为主线,以实践、探究、体验为主要方式,在各大主题课程的相互融合共生中,培养学生爱国、明礼、笃行、节俭、感恩、自立和创新七种优秀品质。

  4.打开学生“心窗”,促进心理健康的情感连接。

  (1)对症下药获良方。班主任跟学生相处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了解也比别的教师多。因此,全体班主任教师理应成为除父母之外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人,每学期要做好学生的心理普测,并及时梳理本班学生心理普测的结果,对平时心理或行为上有异常的学生,要作深入的了解,做好心理干预;要发挥好心理咨询室的作用,每周定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一至两次的团队心理辅导活动,由专职心理教师或心理咨询师通过专业支持和心灵抚慰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其获得成长。

  (2)多方协作促成长。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指出:学校和家庭的相互作用过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单独影响。因此,影响儿童成长的各个环境要素应积极配合、良性互动、形成合力,才能使教育效果最优化。

  学校将从以下三方面来建立家校之间的信息互通。一是班主任通过微信等平台,建立班级家长群,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二是通过家长学校、家委会等,邀请心理方面的专家来校为家长传经送宝,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实施家庭教育的水平。三是通过“悦心”工作室的推出的“视频号”,进行“案例分享”,学习育人策略。

  5.实施多元评价,构建全面发展的成长系统。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学校将运用心理学理论,结合学生各年龄段的实际,创新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1)完善行知课堂的教学评价。基于心理健康的视角,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师的语言、学生的参与度、师生之间的交流、获得的成长等方面作更细致的要求。力求打造开放、自由、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更加关注课堂的训练活动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反思内化等,培养和塑造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让学生能快乐学习。

  (2)实施摘星评价。学校将进一步完善行知少年的评比条例,将自主评价与小伙伴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相结合,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和谐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全面的发展。为将来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做一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每个儿童的成长起点不同,发展态势也各不相同。通过悦心行动,是希望处于不同成长起点的儿童能够在学校美好文化的浸润下,在悦心课程的滋养下、在多彩活动的践行中,关注自己,全面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与生活,具备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养成自信、感恩、欣赏、合作、勇敢、坚毅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基。

  (三)项目措施、保障及时序进度

  1.项目措施。

  (1完善组织机构。建立项目领导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制定相关制度。

  (2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细化实施举措,明晰时间节点,并对各子项目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和评价方案,以方案来考核各项目的推进情况和实施效果。

  (3建立项目研究制度。建立由学校领导、教导处、德育办、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生家长及心理咨询师组成的项目研究、实施网络,定期对项目实施跟踪调研,发现问题,及时反思,调整措施。

  2.项目保障

  (1机制保障。建立三级工作网络,由德育办及教导处联合策划,年级组配合,校级层面展开。

  (2智力保障。参与本项目研究的学校领导与教师均都是市区级五级梯队的教师或学校的骨干教师,其中还有部分教师是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市区级的德育先进工作者、名班主任、省市区级的少先队十佳(优秀)辅导员,他们勇于探索,富于创造,是一个有着对儿童心理学研究比较感兴趣的、科研能力较强,善于合作的科研群体,其中有部分教师还曾多次主持或参与省市区有的课题研究。

  (3经费保障。学校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实施,一是已经派教师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二是成立了校级“悦心”心理名师工作室。后续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主要用于场地建设、文化布置及教师与家长心理素质及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提升、学生的心理实践与体验等,确保本项目的顺利实施。

  3.时序进度

  项目设计三年完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调研、操作阶段(2022.3—2022.08)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确定相关制度。

2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召开项目启动仪式。

3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4制定各学期的活动安排、内容和组织方式等。

第二阶段:诊断、调控、实施阶段(2022.09—2024.06)

1通过调研、心理普测,梳理心理或行为有异常的学生的表现,准确判断其原因,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2开展各项活动,开展专题研讨,查找不足。

3搞好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完善档案。

4定期做好阶段性验收。

5按时完成各阶段的调研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分享阶段(2024.6—2025.02)

反思、提炼、总结项目研究的过程,完成项目实验报告,形成丰富的物化成果,交流、分享与传播本项目成果。

 

 

 

 

 

四、需要的保障、支持条件

(一)端正态度,明确目标,不断超越自我

工作室的研究活动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不能有半点马虎与随意,因此各成员要端正态度,明确参加工作室的目标,不能虎头蛇尾。工作室成员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危机意识,要有超越自我的强烈愿望,“马不扬鞭自奋蹄”,自觉追求事业的成功。

(二)学会协调,争取支持,十根手指弹琴

工作室活动周期长,每月都要安排活动,各成员克服困难,积极争取学校领导、同事的支持,能把学校的事务处理妥当,安心活动,确保工作室活动不缺席、迟到。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大力支持工作室活动,支持工作室成员正常参加活动。

(三)改善条件,完善制度,加强教师培训

工作室要为成员提供各种形式的交流培训机会,就需要设法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包括适当减轻成员的工作负担。也需要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促使工作室工作目标和教师培训目标的完成,促进成员快速、健康地成长。工作室所有经费更需要按要求均划入领衔人所在单位,做到专款专用,根据所在单位经费使用范围和财务制度有关规定进行监督管理,让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效能。

 

 

 

 

 

 

 

 

五、工作室成员主要分工

领衔人:蒋婉叶(按照学校的要求,履行工作室领衔人职责,主要承担组织、管理、协调、培训、研究等工作)。

成员:本校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德育主任及班主任教师,教龄6年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涵盖小学各水平段。各成员主要承担子课题研究以及参与收集、分析、处理资料等组织管理协调工作,具体负责某项子课题研究工作。

成员1:协助本人进行活动策划、组织工作协调,收集各种工作室资料等。成员1:维护工作室网站,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及为开展网络论坛、互动交流提供支持条件,同时承担某学段某教材课程开发;

成员1:整理研究过程中的公开课、展示课优秀教案集(教案集)

所有成员:根据自己情况,选择某水平段的某教材课程开发;教师参加市区级课程辅导的证书及学时证明等;心理健康课程的论文发表、获奖(证书) ;教师研究期间专业发展成绩。

 

 

 

 

 

六、工作室规章制度

为了不断提高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据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和工作室成员认定条件,以及第一轮工作室工作经验,制别强调以下条管理制度:

1. 工作室中的每个成员应认真参加工作室组织的每一次活动,积极承担工作室布置的学习、教学任务,负责项目研究、论文撰写、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并在一定期限内取得研究成果。

2. 工作室每年将对成员参与话题讨论、交流汇报、课堂教学、研究成果等情况进行年度考核,获优秀的教师将给予表扬奖励,在购买专业书籍和外出参观学习享有优先考虑权。